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了“十四五”第二批本科和研究生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结果。我校胡艳军、丰枫、王鸿老师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喜获“十四五”第二批本科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如下:
胡艳军老师主持的“能力导向、项目研创、数智赋能——能源与碳中和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获批为本科省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胡艳军,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本科专业负责人,2024级健行学院实验班(智慧能源创新)班主任,浙江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本硕博学生主讲《传热学》、《高等传热学》等课程,曾获校第十二届“我心目中好导师”、“卓然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校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7项。
本项目以能源与碳中和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双碳”战略需求,聚焦人才能力图谱、科教融合育人路径和课程体系优化,采取“能力导向、项目研创、数智赋能”举措,推动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深化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融合。通过数字化平台与个性化教学等先进教育技术应用,着力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技术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丰枫老师主持的“教科人一体化培养化工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获批为本科省级教学改革备案项目。丰枫,浙江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及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等工作,是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核心成员,浙江工业大学优秀本科生导师。先后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浙江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十佳教师”等。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等二十余项,发表教学改革和SCI论文二十余篇。
本项目通过与绿色化学合成与转化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协同共进,同时实施本硕博一体化长周期培养,建立导师制度,设置联合课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更为有效地为分子化学工程学科导向班赋能,为学生提供前沿学科知识、更多的实践与创新平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水平,为学生提供学科交叉式培养。科教人一体化培养已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主流,其在服务分子化学工程学科导向班方面也具有优势,通过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及优化交叉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等措施,不断地为社会培养新工科卓越科技型、创新型、复合型高质量人才。
王鸿老师主持的“打破院系、学科专业壁垒加快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获批为本科省级教学改革备案项目。王鸿,浙江工业大学健行学院执行院长,博士/教授,健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药学与中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学生主讲《天然药物化学》、《海洋药物学》等课程,曾获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项,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成果一、二等奖多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工业大学最佳实践案例奖1项,全国药学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奖1项等。
健行学院作为学校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和学校优秀本科生“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探索打破院系、学科专业壁垒加快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意在瞄准前沿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有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学习幸福感,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内涵式发展,培养兼顾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一直以来,我校积极申报并成功获立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这些项目涵盖教育教学改革的多个方面,如智能化教学新模式、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育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等。以上立项项目针对智慧能源创新学科导向班、分子化学工程学科导向班以及健行生大类混合实验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思考、有举措,通过开展省级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同时充分发挥健行学院与专业学院之间的合力,高效统筹人才培养的各方资源,我校不断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为社会拔尖创新人才高质量、多元化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